大学生暑期兼职陷阱多 学生兼职需谨慎

大学生暑期兼职新闻背景

8月15日,来自区内外多所高校的大学生们向记者反映,他们与银川一家名为“学海教育”的教学培训机构签订教师聘用协议,然而为期一个月的补课结束后,该机构5名负责人却集体“失踪”,200多名大学生一分钱工资都没拿到,而且收来的40多万元学费也打了水漂。

诚然,暑期工属于兼职性质,与正常的劳动关系尚有区别,但这不能成为侵害学生正当权益的借口,更不能成为非法用工的“遮羞布”。

造成暑期用工不规范的原因,无外乎三条:一是在校学生涉世未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且有些打零工还是托熟人介绍的,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情面上,都不敢或者不好意思维权;二是部分经营业主把暑期工视作廉价劳动力,打着法律“擦边球”来赚取学生的血汗钱;三是暑期工时间短、随意性大,且多数是两厢情愿,给监管部门的执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正值暑假,不少学生会选择利用假期找个单位打工,在丰富暑期生活、增加社会阅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到钱。近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部分学生选择暑期打工时带有盲目性,容易受到不法商家和中介机构的欺骗,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为此,劳动监察部门总结出三种常见的暑期打工陷阱——

大学生暑期兼职案例一 不签协议 克扣工资

今年6月,刚从建瓯一中毕业的吴某,想利用暑期打零工,赚点出门旅游的费用。经朋友介绍,在建瓯市区鼓楼后一家休闲吧里做小时工。事先这家休闲吧的老板口头允诺以每小时8元计报酬,按星期结工资。吴某想着是朋友介绍,而且同龄暑假工也都是这么做,就没有要求老板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7月中旬,眼看一个月就要过去,吴某却没有拿到一分钱,当他找老板索要应得工资时,老板推三阻四,找各种理由拖延支付工资。在吴某再三询问索要下,老板给了800元。吴某说:“按之前该店老板承诺,我工作了24天,每天8小时,应该拿到1500元的工资,可现在莫名其妙少了一半,听说大家都差不多这样,我也只能一样吃哑巴亏了。”

提醒:暑期工虽然短暂,但还是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用工协议,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在发生劳动纠纷时更好地维权。如遇到劳动纠纷时,切忌不要采用过激行为,可通过相关的劳动部门或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大学生暑期兼职案例二 网上兼职 被骗200元

家住建阳的丁某,看到大学舍友在校期间做网络销售,只是转了一下手,就可以赚到不少中介费,于是也想利用假期在家的空闲时间,赚钱攒学费。偶然的机会,丁某通过微信朋友圈,发现有人在招聘手机销售员,迫不及待想要赚钱的丁某马上联系了发布信息的朋友,朋友让其加入一个QQ群,说是要进行销售前期的培训,告诉他具体怎么做手机销售中介,把手机推销出去。

丁某花了所谓15元的入会费,加入了该群,接受销售经理王某的“培训”。一周后,丁某差不多熟悉了此项销售业务流程,王某告诉他可以开始做销售,但需要先交200元的押金,以补偿销售中可能造成的损失,一旦丁某顺利完成第一笔销售订单,押金原数退回,还可以赚取手机销售利润额30%的提成。但丁某通过支付宝支付200元后,就再也联系不上这个王某,QQ群也被强迫退出了。

提醒:找工作的阶段,要提高自身甄别虚假信息的能力。网络上,各种招工信息五花八门,要通过正规的中介和求职网发布求职信息。应聘前通过网络或其它渠道对所求职的公司有所了解,最好到大型正规的公司或企业求职。

大学生暑期兼职案例三 轻信他人 险入歧途

今年7月,福建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会计专业毕业生陈某独自一人前往北京。在火车上,她意外结识了车友梁某,梁某告诉她,自己是个传教士,这次受邀来福建讲道。他告诉陈某说,去北京住宿很贵,如果愿意成为教会慕道友,就可以免费住在教会里。陈某心想,自己在北京没有熟人,这位传教士好心为她提供住宿,自己可以省下不少住宿费用,何乐不为呢?下车后,陈某就跟着梁某去了教会。

“刚进那个所谓的教会的时候,就觉得每个人的表情都很不自然,里面的人都用很奇怪的眼神看我。后来,他们还让我到附近的居民小区发小传单。”陈某说,直到当天晚上参加集体会议时,梁某以手机会影响开会这一理由要“帮”她保管手机,她这才怀疑起自己是不是被骗入了非法组织,赶忙离开。


提醒:与陌生人聊天时,不要轻易相信对方,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尚未就业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引起非法组织的“青睐”,因此学生找工作时,一定要多长一个心眼。一旦被骗,要保持冷静,寻求机会求救逃脱。

大学生暑期兼职陷阱多 学生兼职需谨慎

大学生暑期兼职相关推荐